樵志小記

George's notes

Safari和Apple Books的「灰底」閱讀模式似乎加深了對比,我之前一直嫌它對比不夠很少用,現在看起來蠻舒服的。

有了ARKit 2加持,Apple自製的測量軟體好像真的比較準確了。

iOS 12已經發布了,目前使用順暢,沒遇上問題。iBooks變成Books,書櫃有了新的外觀,閱讀介面則沒有改變。原本的Workflow到App Store更新之後直接化身Shortcuts,原本做好的配方可以直接沿用,很好!

哇,好久沒有安裝Windows,我都忘記這個過程伴隨著多麼深的挫折感了。

自從知道日文中「金玉」是睪丸的俗稱之後,就開始期待春節時要把春聯橫批換成「金玉滿堂」四個大字。

取「This family’s got balls.」之意。

一直想試試D3.js,一個處理數據、將數據可視化的框架。這兩天正好要畫圖就看了一下,相當強大,雖然最後還是用Google Sheets半小時搞定。

https://d3js.org/

開始藉助AWS的CodePipeline發文,概念蠻好的,使用也方便、直覺,只是觸發和銜接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紐約公共圖書館開始在Instagram在放小說全文,第一本放了《愛麗絲夢遊仙境》,這恐怕不是要你真的在上面讀書,閱讀體驗太差了。然而這種「人在哪裡追到哪裡」的態度雖然有點可怕,我還是頗佩服的。

https://www.instagram.com/nypl/

Spark現在可以幫E-mail生成連接,以網頁的形式打開。這樣就能用dotepub把訂閱的電子報轉成Epub丟進iBooks了。

唉,多年來已經在Instapaper上累積太多筆記了,但真正的挫敗感來自於我幾乎不曾回看這些做過的筆記。

有趣的是,iBooks現在似乎成為我的某種聖域。一旦開始思考把網頁放進iBooks閱讀,竟然開始考慮「這文章配得上嗎?」

可見網路文章在我心裡的高度還是低於書籍。

樂見Instapapar再度獨立,開始收費。不過我其實一直想換掉它,改用更為本地的、結合既有筆記的模式,好讓文本與筆記之間能更有效地互連,最好也能全局搜索。目前只想到兩個方案:

  1. 回到過去讓Xanadu成為主流網路格式
  2. 用dotepub把網頁變成EPUB,丟進iBooks讀

文學就是毒,污染心靈、食髓知味、不見容於世俗。但也只有磕了,才有超越自己的機會。會讓媽媽說出「這可以給我家○○看」的自然算不上文學,反而是讓孩子擔心「我媽知道我在看這個不知道會怎麼想」的書才有機會涉入文學的疆界。

生活在這個城市裡,最好隨時維持二至六個人一起活動。要是一不小心落單,或是招來太多人,連好好吃個飯都很困難。

逛書店,《死前一定要活一遍》、《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人間》、《一次看懂書名》、《一個人,吃飯排泄睡覺》、《改變世界的時間力》、《考試不考:教科書裡沒有的事》《公開的四堂公開課》、《頂尖專家教你成為普通人》、《輕鬆學習Native語言》、《關鍵五秒的十個選擇》、《是人就該懂做人》。

在AWS上跑WordPress實在太貴了,正考慮把《樵志速寫》靜態化,不過那代表我可能必須再寫一個靜態網頁生成引擎,也要考慮用手機發帖的實行方案。

把人行道拓寬之後畫上機車停車格,後果就是讓行人與機車爭道。機車停車格應該與馬路同高,不是騎樓。縣市政府繼續採用錯誤的設計,要機車退出騎樓就是喊假的。

討論科技的時候,我們太常想的是它有多方便、解決了哪些問題;卻太少思考它有多大程度制約了我們,扼殺了多少其他可能性。

讀完書、看完戲後強迫自己寫評論有幾項明顯的好處:

  1. 回憶讀過的內容,加深印象
  2. 理解行文脈絡,不合理之處便可能浮現
  3. 確認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部作品 難怪英文把評論稱作review,沒經過這步驟,可能算不上真正看過作品。

在擔任紙本書編輯的時候,必須訓練至能用肉眼看出印樣中是否多出一個半形空格──中英文字間隔與半形空格到底不一樣。所以我沒辦法接受在中英文字之間手動加空格,那是治標的方法,又會破壞文本。網頁上的排版間隔還是希望能用CSS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