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志小記

George's notes

美國食藥管理局近期把心肌炎加入mRNA疫苗的副作用風險列表之中,好發族群是30歲以下的男性,多為青少年。心肌炎多為輕症,無須治療即可痊癒,因此這個族群接種疫苗依然利大於弊。

https://youtu.be/_j8ziaOpl7o?t=346

下午一點在iPhone上建立一個新的iCloud Drive資料夾,晚上九點成功同步到macOS。

Thanks, but no thanks.

最近使用iCloud Drive的經驗大致上是這樣:

聽說穩定了、有新功能足以取代Dropbox→把檔案移入iCloud Drive→iCloud同步太慢或不同步→資料遺失→把檔案移回Dropbox。

這種事情發生三次,信賴就徹底被摧毀了。

Obsidian的iOS app終於上架App Store了,目前只能免費利用iCloud Drive同步,否則得用Obsidian Sync。

遺憾,要我用iCloud Drive的話,不如不用。

簡訊實聯制。

掏出手機,解鎖,點自製的實聯制Shortcut,掃描QRCode,點確認送出,關手機收回口袋,雙手消毒。(三秒完成入店)

⋯⋯

「先生你有簽實名制嗎?」 『有。』 「簡訊看一下就可以了。」

用濕濕的手掏手機,解鎖,滑手機找簡訊app,點擊開啟,滑手機找實聯制簡訊,秀手機等店員確認,關簡訊與手機,收回口袋。(三十秒完成入店)

在Safari Technology Preview試用了下一版Safari的界面,完全無法接受。功能型UI被藏得太深,無論想做什麼都要多次點擊,點擊之後還要等它的過場動畫。好看是好看,卻可能只適合當媒體播放器使用。

在台灣幾近獵巫的輿情壓力之下,能夠不鴕鳥,一出現症狀就為了自己與他人的安危自願前去篩檢的,都是勇者。疫情若能不失控,這份勇氣無疑才是最大的助力。

相反,任何企圖加罪於潛在患者、使人害怕龜縮而不願篩檢的行為,都是罪過。

我從來不是《蘋果日報》的讀者,但有《蘋果日報》的世界與沒有《蘋果日報》的世界相比,我還是喜歡前者。

手機號碼、簡訊、QR Code,分開來看任何一項技術如今都遠遠稱不上優雅。但當三者組合成為「實聯制」的那天,竟讓我久違地感到科技如此迷人。

若要在Mac上聽Spatial Audio / Dolby Atmos,非蘋果耳機似乎得直接接在Mac的耳機孔上,然後到設定裡面選「Always On」才有效果。

外接DAC的話就怎麼選都無效。

雖然Apple Music免加價提供了更高的串流音質,但今天串流音樂所欠缺的並不是data,而是metadata。

對多數偶爾聽聽音樂的使用者而言,無損音源最大的好處是讓自己能有機會靜下來專心聽音樂。音樂本身傳出的資訊量是有增加,但提升體驗的決定因素是聽者的接受量在這段期間內大增。

Apple Music上線了無損音源和Spatial Audio。把串流時代開始後就埋在抽屜裡的耳擴翻出來用。

已經追蹤一年多的舊聞變成新聞,各種恐慌與脫序的情緒竟然還能照樣再上演一遍。

其實已經棄用Apple Books了,覺得有必要發篇札記交代一下。

失語的時候,想用照片說話。在那之前,得先把網站架起來。在那之前,得先維護年久失修的網站引擎。在那之前,得先看懂以前的我究竟寫的是什麼鬼東西。

啊,果然該寫個README。嗯,這部分還是重構一下吧。嘖,是不是該整個重寫呢?

於是,久違地,發了一則小記。

一直以來都覺得以網頁為連結的最小單位是不夠的。大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連結到網頁中的「某部分資訊」,也就是說至少要以文章段落為單位。

終於終於,終於讓我找到可以輕鬆套用的解決方案:AnchorJS。

https://www.bryanbraun.com/anchorjs/

在Recomendo看到KK介紹了「荷式伸手法」(The Dutch Reach),其實就是左駕車的駕駛伸右手開車門,而不是用比較近的左手。伸右手的時候身體會跟著旋轉,視線也會看向後方,也就不會一開門就把後面的自行車騎士撞飛了。

台灣也有規定「反手兩段式開門」,可以叫作「The Taiwanese Pause」。

https://www.dutchreac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