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志小記

George's notes

以我的日文程度要靠字典讀日文書根本不可能,非得先去學個兩年基礎再來挑戰;還好有 jisho.org 幫忙,雖然讀得又慢又累,終究還是能看懂。

這時候覺得活在網路時代特別幸福。

歐巴桑是搭捷運不懂得先下後上的門檔、是一面走路一面追劇練等的路障、是在全廁所小便斗都空著的時候硬要站你旁邊的傻屌、是看不出排隊的動線卻羞於開口問的插隊者。 歐巴桑無所不在,但那不是歐巴桑。那是現代文盲。

「無須多跑一趟,免除您○○○○的麻煩。」這種宣傳說詞很普遍,似乎也能說服消費者。

到底還是不想面對人,面對機器比面對人要自在得多。

在網路世界中設下國界壁壘,讓人非得肉身存在該國境內才能取得,這究竟保護了誰?又傷害了什麼呢?

我實在很不會分類,想編個Twitter List都無從下手。究竟海豹小狗小貓要算在宗教類還是娛樂類?

想起早期的Facebook很流行各種小測驗、心理分析之類的問卷,現在回頭看顯得居心叵測。不過我其實更傾向相信FB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只是在尋求獲利方法的路上,一步步把用戶資料交出去而已。

不要忘記FB最初是評選正妹起家的。

男性都應該讀讀川上未映子的《乳與卵》。你肯定看不懂、根本無法理解,但正因如此才更該讀。 理性無法解釋的東西,試著用身體去體會。那也做不到的話,至少能夠感受徒勞。

一直覺得看不見世界的美好是因為我挖掘不夠深、不夠廣,也是感官太遲鈍、不夠認真。那固然都沒錯,但似乎不只如此,也許視角都要轉換才行。 要把眼睛挖出來,一顆向外、一顆向內看才行。要讓眼睛互看才行。要把眼睛遠遠地丟出去,自己都找不回來才行。

明明沒有血腥場景、也沒有煽情音樂、沒有專家分析、也沒有名人八卦,只不過是空景配上報案電話錄音,甚至不算是什麼報導。

為什麼聽著聽著就哭了呢? Looking Back at Mass Shootings After Parkland | The New Yor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3Y5SB5MiE

上捷運前打算利用搭車時間記錄看完電影的感想;上捷運後滑開手機立馬忘了本來想幹嘛,於是順手刷起推來。下車時才想到:啊!我不是要⋯⋯ 這是手機劣於紙筆的方面之一。

工具可以減少痛苦,品牌帶來快樂。痛苦自然是越少越好,但提供太多快樂則沒有太大益處。

因為教材的決定權往往在教師身上,教材出版業很容易把自己定位在服務教師。但教材的用戶是學生,設計教材的時候甚至應該考慮在完全排除教師的情況下,學生能否從教材中得到知識。

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教材就像聖經。教育改革就是宗教改革。

John Siracusa在ATP第267期說:過去大家對於多媒體作為教育工具較為存疑,除非你是要教程式設計,否則沒有非得用電腦或iPad上課的理由,重點在於我們如何讓教學品質變得更好。 我也覺得。所謂變得更好不等同於變得更好玩,好玩的東西何必由學校來教。 http://atp.fm/episodes/267

後現代顧名思義是基於現代主義而生的,如果忽視這個脈絡,就像是滿口小確幸卻只讀了《挪威的森林》。

遺棄沒有想像中那麼悲壯。妳往前走,終於忘掉跟不上腳步的好朋友。如此而已。

iBooks終於改善在非視網膜螢幕上使用黑底模式會有可怕鋸齒的問題。開心。(macOS 10.13.4)

最近比較頻繁地登入Facebook,卻發現每次看到的首頁貼文都是同樣那幾篇,其中一篇從上週起就陰魂不散跟到現在。Instagram也有同樣的毛病。

不要怪小狗無情,不給吃就不理妳。嬰兒也是先渴望奶水,然後才學會愛母親。 小狗討吃是愛妳的起點。

用了幾天WordPress,漸漸知道為何有些人不愛用。有種用剪刀剪指甲的笨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