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志小記

George's notes

看到某服飾品牌出了印有「Artificial Intelligence」字樣的T恤,覺得過時。難道不知道現在已經是Blockchain的時代了嗎?

Deepfake技術是預料中的事。我們早已習慣用Photoshop合成出業餘者看不出痕跡的靜態照片,如今只是擴展到動態影片而已;受眾一旦知道這個技術自然就會謹慎。

所以我覺得比起偽明星A片,更可怕的是網紅臉;前者可能看不出真偽,後者根本看不出是誰。

在佛洛伊德之後,隱私早已不只是不願告訴別人的事,而是「跟你說你也不會懂」的事。正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獨特,也承認每個人都獨一無二,才願意互相尊重,讓彼此都能保留一個私我的空間。

「我沒有見不得人的事」的意思其實是「我毫無個性可言」。請不要這樣看輕自己。

最近才知道,日語的莎呦哪啦(さようなら)究其語源,其實是「そういうことならば(既然如此⋯⋯)」訣別的意涵濃厚,難怪現代人不怎麼用了。

所以把さようなら翻成「再見」其實不大貼切,這話並沒有承諾再見。

太宰治談到故鄉津輕時,用六個字總結了自己的情感:「愛之深,恨之切。」這也許是小國的國民心中普遍的想法,一旦看過了外面的世界,就難免回過頭來對自己家鄉指指點點。

然而每一句針對家鄉的抱怨,都是對自身的反省。正因為還抱著那份認同,所以才不得不口出惡言。同為小國國民的我,讀著讀著也不免苦笑了。

太宰治的《津輕》中有那麼一段描寫搭乘五能線時的感受: 「事實上,這裡的『風景』十分普通,可以說是全國各地處處可見,並不會給人帶來像外濱北端海邊那種奇特的震撼,也因此不具有外地人所無法理解的那種津輕特有的佶屈乖僻。換句話說,這裡已經受到了文明的開化,經過人類的薰陶,呈現出一種開朗的順從氛圍了。」 可以對照今天五能線的廣告一起看:

http://tc.tabirai.net/sightseeing/article/akita-aomori-gonosen-free-pass/

以我的日文程度要靠字典讀日文書根本不可能,非得先去學個兩年基礎再來挑戰;還好有 jisho.org 幫忙,雖然讀得又慢又累,終究還是能看懂。

這時候覺得活在網路時代特別幸福。

歐巴桑是搭捷運不懂得先下後上的門檔、是一面走路一面追劇練等的路障、是在全廁所小便斗都空著的時候硬要站你旁邊的傻屌、是看不出排隊的動線卻羞於開口問的插隊者。 歐巴桑無所不在,但那不是歐巴桑。那是現代文盲。

「無須多跑一趟,免除您○○○○的麻煩。」這種宣傳說詞很普遍,似乎也能說服消費者。

到底還是不想面對人,面對機器比面對人要自在得多。

在網路世界中設下國界壁壘,讓人非得肉身存在該國境內才能取得,這究竟保護了誰?又傷害了什麼呢?

我實在很不會分類,想編個Twitter List都無從下手。究竟海豹小狗小貓要算在宗教類還是娛樂類?

想起早期的Facebook很流行各種小測驗、心理分析之類的問卷,現在回頭看顯得居心叵測。不過我其實更傾向相信FB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只是在尋求獲利方法的路上,一步步把用戶資料交出去而已。

不要忘記FB最初是評選正妹起家的。

男性都應該讀讀川上未映子的《乳與卵》。你肯定看不懂、根本無法理解,但正因如此才更該讀。 理性無法解釋的東西,試著用身體去體會。那也做不到的話,至少能夠感受徒勞。

一直覺得看不見世界的美好是因為我挖掘不夠深、不夠廣,也是感官太遲鈍、不夠認真。那固然都沒錯,但似乎不只如此,也許視角都要轉換才行。 要把眼睛挖出來,一顆向外、一顆向內看才行。要讓眼睛互看才行。要把眼睛遠遠地丟出去,自己都找不回來才行。

明明沒有血腥場景、也沒有煽情音樂、沒有專家分析、也沒有名人八卦,只不過是空景配上報案電話錄音,甚至不算是什麼報導。

為什麼聽著聽著就哭了呢? Looking Back at Mass Shootings After Parkland | The New Yor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3Y5SB5MiE

上捷運前打算利用搭車時間記錄看完電影的感想;上捷運後滑開手機立馬忘了本來想幹嘛,於是順手刷起推來。下車時才想到:啊!我不是要⋯⋯ 這是手機劣於紙筆的方面之一。

工具可以減少痛苦,品牌帶來快樂。痛苦自然是越少越好,但提供太多快樂則沒有太大益處。

因為教材的決定權往往在教師身上,教材出版業很容易把自己定位在服務教師。但教材的用戶是學生,設計教材的時候甚至應該考慮在完全排除教師的情況下,學生能否從教材中得到知識。

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教材就像聖經。教育改革就是宗教改革。

John Siracusa在ATP第267期說:過去大家對於多媒體作為教育工具較為存疑,除非你是要教程式設計,否則沒有非得用電腦或iPad上課的理由,重點在於我們如何讓教學品質變得更好。 我也覺得。所謂變得更好不等同於變得更好玩,好玩的東西何必由學校來教。 http://atp.fm/episodes/267

後現代顧名思義是基於現代主義而生的,如果忽視這個脈絡,就像是滿口小確幸卻只讀了《挪威的森林》。

遺棄沒有想像中那麼悲壯。妳往前走,終於忘掉跟不上腳步的好朋友。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