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提到,要想達到熱舒適,控制體內的熱量是重要的一環。接下來,就來談談環境改造。參考影響熱環境的幾個要素,我們可以做哪些事來營造舒適的環境,而且儘量採用被動手段,減少對高耗能空調的依賴,用最為經濟的方法來達到舒服又省電的目的呢?

先複習一下,影響熱環境的要素中,與環境相關的是室溫、平均輻射溫度、氣流速度、相對溼度。用日常語言來說,就是室溫、壁溫、風、溼度,我們要試圖控制的也就是這些。

怎麼做呢?道理很簡單:把熱擋在外面,讓涼風進來。實際做法就靠隔熱和通風

隔熱必須從室外做起

先來說說隔熱。

許多產品都宣稱有隔熱效果,有人可能會誤以為隔熱是很簡單的事。但事實上隔熱相當困難,是逆天的、是直接跟大自然對抗的舉措。但凡陽光所及都會生熱,而熱會往涼的地方跑,世界就是這樣運作的。

所以,即使大部份的家庭都有窗簾,陽光太強的時候也會拉上擋擋直射光,但往往擋光沒擋熱。雖然室內變暗了,但窗簾週遭還是有悶燒似的壓迫感,室溫照樣上升。

這是因為窗簾大多裝在室內的關係。

裝在室內的窗簾無法防止陽光照射在窗戶上,窗戶受烈日曝晒升溫,熱就照常透過窗戶傳進室內。家中如果有西曬的窗戶就不難體會,陽光直射不必多久,鋁框就會升溫到燙手了。

所以隔熱必須從室外開始,在窗戶跟陽光之間加上一層緩衝。這層緩衝可以是竹簾、也可以用防曬網、甚至一般的布料窗簾也行,有陽臺的話就掛在陽臺邊緣,沒有陽臺就裝在窗戶外面也行。

室外簾才能有效隔熱。Image by LoggaWiggler from Pixabay

這樣一來,烈日的熱主要由室外簾來承擔,然後藉由室外的氣流將熱儘量帶走,剩下的熱再透過窗戶的輻射滲進屋內來,主要熱源──太陽──隔絕掉大半之後,才有可能營造熱舒適的環境。

找出身邊的熱源,你也是熱源

儘量阻擋外來的熱之後,也要檢查身邊的發熱源。

人就是熱源。人沒有辦法不跟自己在一起,但是可以控制飲食,也可以減少會發熱的活動,這在上一篇已經談過了。

別人也是熱源,所以設計室內空間的時候也要考慮使用該空間的人數。一個人待得舒服的空間,兩個人不一定可以。適合兩個人的空間,再加入一個人就會馬上熱起來,這時候就要考慮動用空調。

電器是熱源。檢查沒在使用的電器,摸摸看會不會熱,會發熱就不妨考慮先拔除插頭或關掉延長線的電源,等要用的時候再打開。發熱的電器也代表耗電,這麼做自然也會省一些電費。

冬天時適用的工作配置不一定適合夏天。舉例來說,我的工作桌上擺了一臺32吋的電視當作筆電的外接顯示器。冬天開它沒有問題,電視排出的熱會讓工作空間溫暖一點;但一旦接近夏天,那多餘的熱就會讓人越來越難以忍受。發現之後,我夏天就只用筆電的顯示器了,電視只待有必要的時候才打開。

瓦斯爐當然是熱源,只要一打開,先前做的隔熱就白費了。夏天適合減少開伙的次數,改吃冷的料理也不錯;或是別等到中秋了,趁著夏夜到室外烤烤肉也不錯。真的要開伙的時候,抽油煙機一定要開,不止為了抽油煙,也要把熱一起抽出去。爐旁如果有窗,則一定要關上,別讓吹出去的熱氣又有機會鑽回來。

夜晚保存涼意,白天省著點用

雖然才說了舒適環境要靠隔熱和通風,可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隔熱和通風是兩個彼此矛盾的做法。

隔熱要隔的,除了門窗牆壁輻射進來的熱之外,當然也要把熱空氣擋在外面才行。門窗一開,熱氣就大量湧入,哪還能隔什麼熱呢。

確實,雖然風速快的時候會覺得比較涼,但當室外氣溫高於室內的時候,通風只會把熱氣帶進來,適得其反。這時候,就算開電風扇直吹自己也不會降溫,因為附近的空氣全都是熱的。

只有當室外的氣溫低於室內,或至少室內外溫度相同的時候,才開窗通風。

最簡單的做法是:晚上開窗通風,導入涼風冷卻室溫,也把桌面、牆壁、傢俱的溫度降一降。白天室外溫度高,就把窗戶關上,維持最小限度的通風即可。然後,利用晚上儲存起來的涼感來度過炎熱的白天。

也因為牆壁、傢俱的溫度透過夜晚通風而降低了,就算熱到必須開冷氣時,也相對容易降溫,當然也就省電了。

通風不能只考慮一個房間

夏夜,趁著涼一點的時候想通風,打開窗戶卻發現依然很悶,這是很常遇到的現象。

風必須對流才會動,如果想要風進來,必須先幫風安排一個出口。這就是為什麼通風不能只考慮一個房間,而是要同時打開對向的兩個窗戶才有作用。

臺北的夏夜比較常吹偏南的風,所以趁著晚上把南北面的窗子都打開,才有可能創造對流,引風進來冷卻室內。

如果住的是獨棟建築,由於熱空氣會往上跑,就可以從低樓層引進涼風,然後開啟頂樓的門窗讓熱空氣得以排出。

如果當晚沒有風,可以利用電風扇對著窗外吹,而且要在想冷卻的房間的另一端吹。

假設臥房面南,那麼把臥房的窗戶打開,再到另一端把面北的窗戶打開,然後拿一臺電扇對著面北的窗戶吹,電扇要跟窗戶保持一點距離,就可以透過白努利效應把室內的熱氣吹出去。北面的空氣被吹出,為了維持氣壓平衡,南面的臥房就會有風進來。

排風扇不一定有利對流

有人覺得既然要排風,用窗型的排風扇豈不更好,畢竟產品名字就說了是排風用的了。

可是,排風的效率要好,風扇稍微向內退,跟窗戶保持距離,才能帶動週遭的氣流一起排出。窗型排風扇直接跟窗戶平行,帶走的室內空氣很有限,一般電風扇或循環扇的效果會比排風機要好得多。

有的排風扇具備吸、排雙向功能,但如果想用「吸風」來引進外面的涼風,那幾乎沒什麼效果,甚至會有反效果。隨便拿一臺風扇用手感覺一下,正面吹出來的風可以吹蠻遠的,但是背面的吸力範圍就只有葉片週遭很小一塊區域,排風扇也是這樣。

風扇吸力小倒是無妨,就當作另外一臺電風扇吹動室內空氣也可以。可是,許多排風扇的馬達相當容易發熱,在無風的夜裡,馬達的熱散不去,就只會停留在……沒錯,葉片週遭的區域。燙手馬達製造出來的熱風就這麼吹進室內了。

我過去會在無風的夜開排風扇,因為臥室窗戶面南,理所當然開了「吸氣」,卻發現吸進來的總是比室外更熱的風,檢查之後才發現馬達會燙手。這是我從經驗學來的教訓,從此之後排風扇就少開了,就算要開也僅限於排氣。

由於窗戶面南,夏天時反而很少用的排風扇。

用排風扇來排氣還是可以的,但最好先確認家裡的風向,把排風機裝設在風路的最尾端。使用排風扇排氣時,週遭必須要密封,有門的話也要關起來,以免排出去的空氣回流,排來排去都是同樣的氣,徒然浪費電而已。

至於有風的夜晚,就算只是微風,對流效果都比排風扇、電風扇要好。

搬運空氣的幫手:循環扇

相對於抽排風機,循環扇是好得多的選擇。循環扇吹出來的風比較集中,像是風柱一般推動室內的空氣,加快空間中的氣流速度。空間中的氣流被移動,就比較不會感到窒悶。

正因為循環扇的風集中又強勁,拿來吹窗戶也對得比較準,比起排風扇更有機會創造負壓,從另外一端的窗戶引進室外空氣。

白天的時候,循環扇也可以單純拿來增加室內的氣流速度,從室內陰涼的地方往熱的地方(人活動的地方)吹,再輔以電風扇,就能有效利用夜間儲存下來的涼意。

總之,循環扇是吹空間用的,幫忙搬運空氣到有需要的地方,可別把它拿來對著人吹。

我的循環扇,白天的時候從曬不到陽光的地方往我活動的地方吹。

天冷除溼機,天熱冷氣機

理論上,降低溼度也會降低體感溫度,讓人感到舒適一些。可是,在高溼高溫的臺北,利用除溼機來降低溼度就不大可行。主要原因是除溼機也是電器,而電器在運作的時候會發熱。

我的經驗是,在門窗都關閉的空間之中,利用市售B式除溼機降低百分之十的溼度,室溫會提高一、二度。要知道,在臺北,我們的對手是平均高達三十五度的最高氣溫,利用夜晚儲存下來的涼意能省一點是一點,並沒有一、二度的室溫可供揮霍。

此外,門窗緊閉有礙換氣,在室內一陣子就會缺氧。如果稍微開點門窗通風,那麼溼度很快就會回升,讓除溼機的努力徹底白費。

如果真的想要降低溼度,那麼開冷氣是最有效的。冷氣的除溼原理其實跟除溼機一樣,透過壓縮機來壓縮冷媒製冷,在過程中會將空氣中的水分凝結成水滴,然後把乾燥的空氣吹入室內。差別在於,除溼機把水存在水箱中,把乾燥空氣和機器運轉的熱排進室內;冷氣則會把熱氣和水排出屋外。

這樣看就很明顯了,除溼機適合低溫的冬天,因為除溼時雖然用的是冷凝作用,但運轉時發出的熱不會導致室溫降低。夏天則適合用冷氣,因為它在降低室溫的過程中也會移除溼氣。

【炎夏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