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手機讀書給你聽:數位閱讀(一)

最近迷上了聽書。不是「天橋下說書的」講的那種,那種我這輩子從沒見過,更沒聽過。我知道的天橋下從來就沒有說書人,要說究竟有什麼呢?大概是堆著雜物或停了速克達吧。

自從發現電子書閱讀軟體Marvin 3內建文字轉語音(Text-to-speech)功能之後,我幾乎一有空閒就在聽書。後來才知道從iOS 8開始,iPhone早已內建了朗讀螢幕(Speak Screen)功能,可以用來朗讀各式各樣的文件和網頁。

這功能說來並不稀奇,就只是把電子書中(或螢幕上)的文字朗讀出來而已。負責朗讀的,是每日每夜陪伴身旁的Siri姊姊。依各人喜好,你也可以選擇讓婷婷、欣怡、美佳等不同的嗓音幫你讀書。

當然,這幾位說書人的朗讀當然算不上「有戲」,但也不至於讓人覺得是機器人在讀書(雖然確實是機器人)。聽習慣了之後,覺得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種不帶感情的朗讀法也許更好。由於語音本身不帶感情,因此作者的語氣和角色的對白究竟用了什麼語氣,還是留待讀者自行想像。不稱職的朗讀者,才讓聽者的想像空間不至於被剝奪吧。

另外我也發現,比起用眼睛看,我用耳朵聽書似乎更能理解內容。這不是什麼毛病,大概。理解文本的能力其實是「辨識文字」和「理解內容」兩種能力的綜合。語言的默認表達方式畢竟是口說,跳過了「辨識文字」,直接依聽覺進行理解理當比較輕鬆。

記得小時候曾經流行過訓練一目十行速讀法、照相機般的記憶力,讓人羨慕不已、很想學會。但實際上別說十行了,我不在腦中把文字讀出來就很難理解;如果要用照相機來比喻我的記憶力,那是能夠拍出印象派油畫的那種相機吧。我(用眼睛)讀書讀得慢大概便是這個原因。

於是我很早便覺悟了,自己並沒有什麼天賦異稟,恐怕還比常人遲鈍些。後來索性放棄速讀,轉而把心力放在理解,並試著發展出自己的想法,當然讀書的速度就變得相當慢。再說,一目十行的讀者也許有,但從來沒有一筆十行的作者吧。能夠以作者產出文字的步調來慢慢消化作品,不也是一種誠意的表現嗎?

所以,用朗讀的速度來讀書,我覺得剛剛好。

此外,我和許多現代人一樣,生活重度(應該是過度)仰賴視覺,工作時自然一直盯著螢幕,閒暇時也幾乎都從事與視覺相關的休閒活動。攝影也是,電影也是,閱讀也是,眼睛一刻不得閒,只有睡眠時間可以休息。經年累月的操勞,眼睛終於也開始不堪負荷了。乾澀的眼睛以及伴隨而來的劇烈頭痛實在難熬,這是螢幕病。

所以能夠讓視線離開螢幕、讓眼睛休息的方法都盡量用用看,由耳朵分擔一些工作也不錯。幾個月嘗試下來,眼睛雖然還會感到疲勞,但頭痛到畏光的情況似乎改善了。耳朵還不至於抗議,華麗救援成功,賞頭痛一張老K。

甚至還有意外的效果:閱讀數量比以往增加了。首先是因為零碎的時間都拿來聽書了,不論搭車、獨自吃飯、甚至走路。以前恨不得能邊走邊看書,卻因為低頭族討人嫌又不成體統而作罷;現在除了眼睛在思考時會往上吊之外,讀書完全不會妨礙視線和行動;達成了所謂「手不釋卷」的理想,還(比較)不會造成他人困擾。瑣碎的閱讀時間累積起來,其實相當可觀。

二來是因為回頭重讀的次數減少了。如我前面提到的,因為跳過了「辨識文字」這個步驟,句子本身變得比較好理解了(但不包括句子蘊含的意思),因此比較不會因為「有看沒有懂」而重複閱讀同一個句子。也有時候其實是因為長句子還沒完結所以看不懂,如果是用眼閱讀,我會忍不住重複讀開頭的子句,浪費許多精神;然而一旦用聽的,就會一次把長句聽完了,畢竟也來不及把手機拿出來按倒退鍵。

事實上,許多速讀法都強調讀者「不要回頭重讀」,因此以語音一路往下念本來就蘊含了速讀的效果。同時,也讓閱讀這件事在多窗多工的數位時代,再度回歸傳統的線性路徑。

綜合以上所述,我建議你不妨試試讓手機讀書給你聽。你可能會喜歡,可能會不習慣,也可能像我一樣在聽了一陣子之後萌生一些想法或發現一些問題。不過,那就容我另外發一篇文章討論吧。


開啟iOS 10朗讀螢幕功能的方法

若要開啟iOS 10的朗讀螢幕功能,到「設定」>「一般」>「輔助功能」>「語音」,便會看見朗讀螢幕的功能選項。

若要收聽電子書,打開iBooks,選擇想讀的書,以兩隻手指自頁面最上端往下滑,便會開始朗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