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指望奇蹟,用回令人安心的有線耳機

最近一次藍牙耳機宣告電池老死之後,我用回了有線耳機。由於手機早就沒有耳機孔了,只好去買一條轉接線,切實感受到自己逆著潮流在走,就像在臺北市區開車。

最初開始用無線耳機,差不多在十年前,當時手機都還有耳機孔、市面上還沒見過真.無線耳機。十年後,我已見證多支耳機衰亡,感受續航時間從一天變成半天,再縮短到聽不完一集podcast。衰弱到這般境地,就算播音功能本身沒問題,也不得不買新耳機了。無線耳機可不便宜,每每因為電池老化而換機,總是浪費。

令我不滿的原因還有一個。無線耳機受制於藍牙,至今無法播放無損音訊,這個障礙難以跨越,以至於Apple Music雖然自二零二一年開始供應無損音樂,卻直到現在(二零二三年)依然缺乏任何一款Apple推出的無線耳機能夠收聽,像是建了一座豪華泳池卻沒有注水。

我知道,無線耳機技術其實相當高明,尤其是真.無線,基本等同於耳朵裡的兩臺小電腦,不但要確保聲音訊號穩定從播放裝置傳輸到耳機,還得確定左右兩耳的聲音同步,這之中只要存在微小的誤差,人耳馬上就會察覺異樣。這件事情光是做得到,簡直就可以說是奇蹟了。但你不會指望奇蹟每天發生,也就很難苛責無線技術偶爾出錯。

可是,偶爾出錯造成的心理壓力可能遠大於當下的不便,癥結在於難以安心。無線耳機從使用之前就要求你付出注意力,先要記得充電、充電時要確認有沒有確實充進去。使用時得先開機,開好機後再等藍牙連接,而藍牙不一定每次都成功連接。與裝置確實連線之後,還要考慮天氣,一旦潮溼下雨,就要做好音訊斷斷續續的心理準備。這些步驟只要一環失靈,耳機就用不成了,需要拿綠色乖乖來拜的裝置又多了一個。

相較之下,有線耳機除非真的故障,否則我可以相信只要插上就馬上能用。隨著技術越來越「智能」,確信與安心感反而喪失了,彷彿要求用者的智能也要跟著翻新一樣。再者,耳機的內部機構、運作模式脫離用者掌握,出了問題沒辦法自己動手修理;商品本身能否正常使用,完全仰賴製造商的品管和商品本身的質量來決定。如此一來,在安心感喪失之後,取而代之的竟是無力感。

為了從高科技無力感中喘口氣,我用回了有線耳機,於是馬上就遇到了一個陳年的老問題──耳機線總是打結。理線難,我深切認同無線技術確實有充分理由獲大眾青睞,假以時日,上述缺陷或許終究會獲得改善,甚至帶動其他無線技術演化也說不定。但反過來說,至少在今天、對個人而言,如果能夠跨越理線障礙,那麼有線耳機依然存在顯著優勢。

人類處理繩結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我不相信區區幾條耳機線就能難倒有心人。我願意接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