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作為思想方法,有三個功能迥異的階段,分別是:採集資料、構築觀點、回溯記憶。三個階段所需要的工具不同,關注的重點也不同。

一、採集資料

實用的業務知識、會議的逐字流水、課堂的知識要點、文章的精華摘錄、偶遇的吉光片羽、瞬間的靈光乍現⋯⋯。任何遇見時若有所感,卻還來不及理出頭緒、找到意義的事物,全都暫且記錄下來。

靈光易逝,而短期記憶往往不可靠,因此採集資料時的關鍵在於迅速,並且最怕阻礙。任何妨礙記錄的東西,都要設法排除。動念與著手記錄之間,最好不要超過五秒。

用來採集的本子必須小,以至隨身可攜,隨手可取。採集的內容卻不必囿於形式,要是因為形式不符而放棄記錄,捨本逐末。

採得的資料最好統一放在一個地方,並非貯藏,暫放而已。

二、構築觀點

得空務必整理資料,每週最好安排特定的時間來處理:用自己的話語轉述概念,另外記下;資料來源則編列清單,以供參考。

一個概念獨立成篇,賦予索引,才是一則筆記。接著,在筆記系統中規範單一筆記的位置,再在各別的位置上分辨彼此的關係。相關的兩篇連成線,篇篇互留線索;類似的數篇形成面,面面或有交疊。加以分類,漸漸展開為一片圖景。

構築圖景,同時釐清頭緒;愈梳理應該要愈明晰,直至豁然澈悟,然後才歸檔。歸檔的筆記可以修改,卻不宜擅自挪動,好充分利用視覺記憶。

圖景既成,注視那圖景的是筆記者的視野,於是圖景便成了他的觀點。

三、回溯記憶

做筆記是為了服務未來的自己,屆時自己增了經驗卻淡了記憶,所以筆記切忌繁瑣,要易讀易懂,重點在於回溯已經理解過的思想以及理解的過程;若是必須重頭閱讀,那麼筆記效果已失,須再次處理原資料。

筆記系統的最終目的在於取用,好的筆記更能創造偶遇的良機。已知有而欲取,關鍵在便於檢索,因此所有的筆記須存於一處。未知有而偶遇,關鍵在提供指引,所以彼此的連結不能丟失。

宏觀須見全局,微觀不失線索,才稱得上理想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