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新的老派電影院

前幾天去電影院看了電影,從頭到尾都聽到有人在講話,體驗很差。在那之後我沒辦法停止思考「上劇院看戲」這件事,以至於非得把思緒付諸文字才行。

上劇院看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理想上,觀者期待看到有趣的故事,於是付費進入一個特製的封閉環境之中,並藉由該環境所含的各種技術,得到能夠暫時沉浸在故事之中的影音體驗。大概是這麼一回事吧,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又,由於劇院/電影院是個公共空間,為了提供上述的理想環境,劇院/電影院很容易導出類似以下的規範:

  1. 相關人員、器材應順利運作;
  2. 觀眾席盡量暗,讓觀眾得以專注於舞台/電影銀幕;
  3. 觀眾不可出聲,例如交談、手機/鬧錶響起等;
  4. 觀眾不可發光,例如刷FB、傳簡訊、穿螢光背心、用含磷的洗衣精等;
  5. 觀眾不可有味道,例如吃臭豆腐或雞排、看電影前跑馬拉松等。

這些細項要條列起來可以非常瑣碎,不過大致上可以說是「劇院不要出包,觀眾盡量隱形」,為的是不破壞每一位觀影人的沉浸體驗。

可是,近年來到戲院/電影院看戲的經驗卻開始動搖了我的這種看法。這些經驗之中,最醒目的現象是「觀眾並不隱形」。也許是運氣差,我看的每一場戲/電影都會遇到在節目進行中使用手機的人,在黑暗的觀眾席中格外搶眼。此外,也有打呼太大聲的、也有講話講不停的、也有身體長蟲扭來扭去的、也有在看《敦克爾克大行動》都能忍不住噗疵笑出聲的。

最嚴重的當數使用手機。小時候我覺得大人們都很忙,就算到了戲院也必須隨時待命,因此不得不把手機開著,響了還不得不接。不過長大後才發現,其實這些人大多只是想要刷個臉書看朋友晚餐吃什麼,或是用Line傳「我在國家戲劇院看戲」順便附張照片,或是接起電話閒聊「喂,我在看電影。好啊,晚上一起吃飯。你兒子也會來?那太好啦!我兒子⋯⋯」

不是忙,只是忍不住想幹些瑣碎的事、說些廢話,畢竟平常就已習慣這樣。

我完全可以同情這些使用手機的人。在這個「無聊已死」的時代,人人多少都有「無手機焦慮症」;尤其當電影情節不吸引人的時候,難免會想要掏出手機來打發時間。我自己在家看影片的時候也常常一心二用,電腦開兩個視窗,一面看電影、一面傳訊息,再正常不過。

不過,一旦到了電影院,我除了啃爆米花、喝可樂之外,就只會盯著螢幕,其他什麼事都不做。理由很簡單:我花錢來買沉浸,當然沒道理自己破壞沉浸體驗;就算我突然想大聲唱起歌來,也沒道理破壞別人花錢買沉浸的權利。所以「乖乖坐好,安靜看戲」也就成了基本觀影守則。

這似乎也是多數人認知中的觀影守則,所以電影放映時通常都很安靜;如果有人說話太大聲,往往會被制止。我甚至期待電影院的工作人員負起責任當糾察隊,一旦有人忍不住掏手機出來刷,就主動勸說或請出場。美國的Alamo Drafthouse電影院就出名地管很嚴,甚至會在電影前播放警告:「你要是在電影放映期間說話、傳簡訊,我們會把你踹出場。」[1]也曾請茱莉.蝶兒幫忙聲明:「當這裡是你家客廳嗎?你他媽的有什麼毛病啊?不想滾你媽的蛋,就給我關掉手機。」[2]

Alamo Drafthouse把自己的嚴格當作行銷的一環,可想而知它十分吸引「觀影原教旨主義者」,也就是期望享受沉浸式電影體驗的觀眾;同時,也會失去只是想放鬆一下打發時間的遊客,而大多數去看電影的人,難道不是圖個放鬆而已嗎?

對啦,上劇院的人有各式各樣的,戲劇也有各式各樣的。有些人不怎麼在乎看的是什麼戲,只是沒事做想吹吹冷氣、吃吃爆米花、打發時間;有些人對戲劇特別挑剔,每一個細節都不想放過,所以特別難接受看戲時被打擾。

可是劇院並沒有分隔這兩種觀眾,也沒有區分嚴肅劇和輕鬆劇。不論你抱著什麼心態,只要到售票處買張票,就可以進場。

所以我們當然可以問:誰說看戲一定要沉浸呢?所謂的沉浸體驗,難道不就是戲院的廣告宣傳詞嗎?所謂戲劇的藝術性,不是只有少數斤斤計較的文青/電影宅才在乎嗎?假設大多數的觀眾都覺得「在戲院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麼在乎體驗的人是否該接受現實、待在家等Netflix或iTunes,或只去Alamo Drafthouse之類的電影院呢?

既然多數電影院/劇院決定不阻止觀眾說話、玩手機,那麼看不下去的人是否就別去罷了?

其實,我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這麼做了。訂票的時候往往會盡量訂靠邊的雙人座位,遠離中央「戰區」,視野雖偏,卻較有機會專心看戲。舞台劇不去現場不行,但電影院我卻越來越不願意進,畢竟等一陣子就可以用家庭劇院看了,在家裡想怎麼看就怎麼看,觀影體驗遠比一般電影院好得多。

可是如此一來,會不會有誰受到傷害了呢?電影院/戲院本身應該沒有太大影響,實際受害的恐怕是創作者吧。劣幣驅逐良幣,恐怕就是這麼一回事。

也許也不必這麼悲觀。除了抱怨觀眾沒有公德心、或是乾脆不上劇院/電影院,我們應該還有其他選擇。

仔細回想自己的觀影/看戲經驗,如果從此不再進劇院實在可惜,因為眾人一起看戲、一起被感動恰恰是電影院最迷人之處。影迷跑影展,不單是因為想看平時難看到的片,也因為可以跟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一起享受,知道這個城市裡不是只有自己覺得這種片很有趣。商業片也是同理,大家能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被嚇得哇哇叫,那感受極度接近宗教儀式。

我想到動畫片《冰雪奇緣》上映期間,各地出現了奇特的「K歌場」電影,就是號召眾人把場子包下來,讓影迷可以跟著電影一起又唱又跳。在這種場子裡,沒有人會因為誰發出聲音就被打擾。

既然想唱歌,就開放所有人唱歌吧。同樣,既然想閒聊,就開放專門的「派對場」、「閒聊場」,讓觀眾盡情吃喝閒聊交朋友吧。甚至範圍還可以縮小一些,例如在影廳最後五排設置「傳訊席」,想刷臉書、傳Line的人盡情去刷去傳吧,只要手機發出的光不要影響到前排的人就好。

如果不想流失真正愛戲的顧客,劇院和電影院不能不開始考慮分眾和品管,一面顧及新的用戶習慣,同時必須讓真正的影迷能夠保有老派的電影體驗,至少,在出人命之前請開始考慮。(點此看影片

圖說:電影《天佑美國》中,主角槍殺在影廳中聊天的青少年

投資3D、4D、HFR等創新技術固然重要,但若是觀影品質不佳,再怎麼沉浸的技術都形同虛設。再怎麼精彩的戲劇,都敵不過一句閒聊。

所以說,管好觀眾,才是劇院品管最關鍵的環節。


  1. 原文:「If you talk or text during a movie, we kick you out.」(點此看影片↩︎

  2. 原文:「Is this your living room? What’s your fucking problem, man? Get the fuck outta this place, or just turn off the phone.」(點此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