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s chuckled. “Very frightening. I can’t even imagine it. We really have to protect people from wrong choices.” ─Lowry, L.  (1993). The Giver.

很久了,聽聞《記憶傳承人》(The Giver)這部針對青少年所寫的人文科幻小說應該是高中的時候,卻從沒機會讀。這次聽外籍同事談及,才知道原來這本紐伯瑞文學獎得獎書原來名列美國初中學生必讀書單。這點讓我有些好奇,相較於美國的高知名度,何以這本書在台灣卻默默無名,鮮有人知?

背景設定在未來世界裡的烏托邦Sameness(大同社區),是一個凡事經過縝密規劃的社區。人們從出生開始,每個階段的活動都被安排妥當。例如9歲的時候可以得到一輛腳踏車、12歲的時候會被分派工作、經過長老的資格認證就可以申請配偶與兒女,一個家庭可以有四個成員(一對夫妻兩個小孩)。社區裡的成員自小接受語言的「精確」訓練,每個家庭之中一定會有一本厚如電話簿的社區規章。在這樣的社區之中,人被訓練最小化彼此的差異,也藉此排除掉爭端。

除此之外,經由基因改造以及思想教育,Sameness的居民看不見顏色、聽不懂音樂。只要在既定的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完成交辦下來的工作,就能安享天年。不愁吃、不愁穿、不愁退休後沒有人養,也不用煩惱做出錯誤的抉擇。如果一個人犯了三次錯,則會由社區決定將他解放(release)到Elsewhere(異鄉)。時候到了,老人也將會在同伴的簇擁以及祝福之中被解放。社區撒下縝密的保護網,居民在庇護之下同心協力,也就不再有紛擾與苦痛。

只有一個人例外,這個人在12歲時會被指派為「記憶接收者」(The Receiver)。這個職位德高望重,整個社區之中只會有一位。這位特別的人必須要背負遠古以來,早在Sameness成立之前所有的記憶,包括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因此這個人會變成最睿智的智者,能夠在長老們無法解決某些疑難時,提供適當的建言。新一代的記憶接收者被選出來之後,舊一代則變成了「記憶傳授者」(The Giver),代代相傳。多虧了這個職位,Sameness的大眾可以免於承受所有的情緒。因為既然沒有了記憶,人就不會難過。

暫且回歸現實,這個故事的啟發,來自作者Lois Lowry的父親。她的父親晚年住在養老院中,幾乎失去了所有長期記憶。Lowry訪視時發現,失去記憶的父親感覺不到痛苦。因而讓她進一步發展出Sameness社區的概念。如果能夠用什麼方法把記憶抹去,大家都會在平和的天真中度過一生。然而Lowry也了解,雖然如此可以免於痛苦,但抹去記憶的同時,也切斷了與自身歷史的連結,切斷人與人之間發展親密關係的橋樑。

因此故事藉由新一代「記憶接收者」Jonas的眼睛,帶領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審視這個烏托邦。訓練從一次雲霄飛車般的雪撬之旅開始,Jonas第一次看見雪,第一次接受到冰的冷與滑行的刺激。之後的訓練有好有壞,他習得了歡樂、也嘗過痛苦。他在記憶中認識顏色,並且嘗試在現實生活中把顏色挖掘出來。眼界越開,Jonas原本熟知的世界卻變得不一樣了。目擊過戰爭與死亡,原本愛玩的「好人壞人大戰」遊戲如今令他顫慄。沐浴過親情的溫暖,才知道「愛」的模樣;相較於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則冷酷地令人沮喪。

現實來得太快,眼看著烏托邦迅速變了調,反烏托邦因而形成。Jonas在原本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發現許多殘酷的真相,終於迫使他不得不有所行動……

說實話當我初讀完此書,第一個想法確實是:「這真的是給小孩子讀的嗎?」而後再深入思考這個反應,也許是自小所受的教育使然。在我的印象中,高中時期是我思想蛻變的開始,開始大量閱讀之後才逐步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個能力在大學時期被稍微磨練了一些。然而在高中之前,我所受的學校教育就是Sameness的教育。政府告訴我們應該學習的科目、學校安排我們所有的學習行程。我們為了考試而讀書,因為老師說如果考上好的學校以後會有好的出路。 功課不好被處罰、特立獨行被處罰。結果同學之間也開始看輕功課不好、特立獨行的同學。

我們的教育似乎不支持差異。我們雖有體育班、美術班、音樂班,但隨著考試接近,最後看來幾乎都變成「資優班」和「放牛班」。我們的教育要你聽話、要合群。實際上學到的是如何排隊、跳大會操,上課不要講話,板書要抄下來考試會考。不只是國中,甚至許多高中都是如此。要乖,否則就被處罰。這就是Sameness。

所以我想有何不可?作者針對12到15歲的國中生而寫肯定有她的理由。我們何不介紹這書給台灣的青少年認識。甚至,給台灣的老師及家長們認識。我希望大家都能讀過這本書,然後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曾活在Sameness之中?是不是正活在Sameness之中?是不是其實自己正是Sameness的幫兇而不自知?然後再問自己能不能有所改變。Jonas擁抱了記憶、情感與差異。他嘗過了痛苦,才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我想我們都不要害怕。就算害怕,也一定要勇敢。

狗血灑完,交代一些事實。其實這本書在美國也頗受爭議。論及的幾個議題也是此書初發行時期美國比較重大的社會議題,甚至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包括:安樂死、自殺、用藥、代理孕母、殺嬰(墮胎)。許多家長認為,以中學生的年紀,還無能面對此類議題。基於保護學生的立場,主張將此書從學生的書單中去掉。也有些學校的圖書館與課程中,將此書列為禁書。